|
|
在系统性风险、极端气候与供应链安全构成的新三元挑战下,中端市场企业的增长逻辑正在被重塑。致同最新国际商业报告指出,企业能否将这三大不稳定因素转化为结构性优势,已成为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。
不稳定性已成为全球商业格局的常态,而这种不稳定所带来的经济代价极为惊人。仅网络犯罪一项,预计到今年年底每年将给全球经济造成高达1.2万亿美元的损失,这一数字甚至远超重大基础设施故障导致的损失。例如,今年四月导致西班牙和葡萄牙大规模停电的事件,估计造成了16亿欧元(约18.2亿美元)的损失。
这些事件凸显出现代企业日益加剧的脆弱性。特别是在全球互联互通不断加深的背景下,企业对关键供应链和复杂技术网络的依赖愈发显著,进一步放大了此类风险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能够适应动荡、甚至领先于动荡,已成为企业关键的差异化竞争要素和战略优势。
今年,系统与基础设施脆弱性、供应链风险、全球市场波动成为三大关键挑战,这些领域既是中端市场企业的关注焦点,也是其通过战略投资在动荡中实现业务增长的核心方向。技术基础设施已成为企业运营的基石,但网络威胁升级带来严峻考验。致同《国际商业报告》显示,55.4%的中端市场企业担忧网络安全与数字风险,创下2024年一季度追踪该数据以来的最高值。实际风险案例屡现:年初英国零售商遭勒索软件攻击,一家超市预估损失3亿英镑;某全球车企因系统安全事件被迫关停系统、暂停全球生产,不仅危及岗位,更扰乱了整条供应链与零售商网络。

致同专家强调:“在当今世界,网络安全已上升至与地缘政治和自然灾害同等重要的关键业务风险。近期全球多家机构(特别是在荷兰)发生的数据安全事件表明,合规只是基础,真正的韧性来自于构建覆盖全价值链的安全防护体系。”
根据报告显示,企业也正在积极应对这一挑战:68.0%的中端市场企业已加大技术领域投入,其中超过半数(55.3%)将网络安全升级作为优先事项。与此同时,企业正借助技术推动深度转型:59.7%的企业正在引入先进技术,52.4%升级软件系统,67.4%投资人工智能以驱动创新。
这些投资标志着企业从基础防御转向把握发展机遇。它们正在构建更智能、更敏捷的系统,不仅旨在抵御外部冲击,更期望在变革中实现增长。
此外,极端天气已不再是遥远的威胁,而是中端市场企业面临的日益紧迫的挑战。从洪水、山火到热浪与飓风,这些气候事件正在扰乱企业运营、破坏基础设施,并对供应链构成持续性威胁。致同研究显示,49.2%的企业已将环境问题视为发展的制约因素,较2025年第二季度上升3.2%,且其财务影响持续加剧。在美国,2024年共发生27起重大天气与气候灾害,造成约1827亿美元的经济损失。但2025年,仅今年1月洛杉矶山火就造成了约2500-27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。
随着这类事件愈发频繁且难以预测,其影响范围已从实体基础设施损毁、物流中断,延伸至保险与灾后成本攀升、客户信心动摇,所产生的综合影响显然更为深远。
面对这一形势,企业正逐渐认识到:可持续性不仅涉及风险管理或社会责任,更关乎企业根本韧性与竞争优势。尽管大多数中端市场企业正保持或加大了在可持续领域的投入,但致同的《扩大可持续性》报告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动因,41.6%的企业将激烈的市场竞争,视为推动其践行可持续战略的关键驱动力。这清晰地表明,绿色可持续性正转化为核心战略杠杆,其目的不再是简单合规,而是在纷乱的市场中建立区分度,驱动持续增长。
高效供应链是中端市场企业运营的生命线,然而地缘政治紧张、贸易政策变化、气候扰乱和物流瓶颈正持续对其施加压力,企业正面临越来越多威胁商品、服务和信息正常流动的挑战。
致同《国际商业报告》研究显示,48.7%的中端市场企业将供应链及复杂采购系统视为增长的制约因素。今年新一轮关税制度的实施,迫使众多企业在几乎未获预警的情况下,不得不迅速调整供应路线、寻找替代供应商,并开拓新的市场。
影响已经显现:53.0%的企业预计未来12个月内投入成本将上升;49.9%的企业预计非国内收入将增加,这一比例低于2025年第一季度的52.1%。
这些挑战已超越物流层面,上升至战略高度。延误、短缺与成本上涨不仅侵蚀企业利润,损害客户关系,更会阻碍创新进程。在后全球化时代,贸易格局日趋碎片化,敏捷性与适应性变得尤为关键。

致同中国主席、首席合伙人李惠琦表示,那些能够通过深度理解自身供应链来应对复杂性、维护并拓展多元化供应关系,同时在采购策略中植入灵活性的企业,将更具能力实现持续成长。
在这个动荡常态化的世界里,适应性已成为衡量成功的新标准,而差异化则是企业将挑战转化为自身优势的关键路径。那些未能及时作出变革的企业,必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。
|
|